细说秀敏的词“卜算子•易经撷英 变•易经之魂”

作者:贵食母日期:2020-01-07浏览次数:2042

扫描二维码在移动观看

卜算子·易经撷英 变·易经之魂

作者:秀敏


中华大道源,转化经纶律,周绕清虚动不居,刚易柔相吸。


阴阳化生通,唯变升舒碧,圆上方流动无体,万久无恒日!



鉴赏:


《系辞传》上说:“法象莫大乎天地;变通莫大乎四时;县象着明莫大乎日月。”“天地”是恒久存在的;“日月”升降起落是恒常的;“四时”春、夏、秋、冬的更替是有规律的,这就是《易》的“不易”的特点。《系辞传》还说:“乾以易知,坤以简能”,乾坤两卦是其余的六十二卦的祖卦,也就是《说卦传》里的“乾天也,故称乎父;坤地也,故称乎母。”可见其余的六十二卦卦爻莫不是出自乾坤爻。比如《革》卦由《兑》和《离》上下卦而成。《说卦传》说《兑》:“兑三索而得女,故谓之少女”;说《离》:“离再索而得女,故谓之中女”,这两卦都是索《坤》爻而得。有根可寻,有迹可查,简单明了,从不拖泥带水,这就是《易》的“易简”的特点。“易简”才会使《易》可知、可从;可亲,可功;可久,可大。人生的德业就从“易简”中来,所以《系辞传》里总结说:“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。”


《易》的“不易”使我们有了可以遵循标准与可依据的规律;《易》的“易简”使我们有了可以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抽丝剥茧的可能,从而使《易》可学、可用。可学、可用是《易学》的基础,有了基础就必须有内容,显然《易》光有“不易”与“简易”是不够的。那么我们究竟要学《易》的什么,用《易》的什么呢?诗人秀敏已经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,那就是“变”,“变”即是《易》的另一个特点——“变易”,她并说“变”是“易经之魂”。我们顺着诗人秀敏的《卜算子·易经撷英 变·易经之魂》诗的脉络来诠释一下何为“变易”,为何它为“易经之魂”?


“中华大道源”:“大道”就是天地之道,人生之道,社会之道。老子说过:“天得一以清,地得一以宁,神得一以灵……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。”这里的“一”就是“道”。虽然老子所说的的“道”有其自身的哲学特点,然而谁又能证明得了老子之“道”不是来源于《易》之“道”呢?上古时候,伏羲“仰则观象于天,俯则观法于地,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,近取诸身,远取诸物。”而“一画开天”;中古时候周文王囿于羑里之中,披发而演绎《易·卦爻辞》;近古时“韦编三绝”的孔子做《十翼》,莫不是假于圣人之手,而成为群经之首。《易》学的历史上,曾几何时《易经》成为了帝王之学,民间禁止研学。现在早已经解除了研《易》的桎梏,但是奇怪的是很少有人学,甚至有个别人将其视作为糟粕,难怪孔子说:“百姓日用而不知”了。可喜的是诗人秀敏能够成为了易学一道亮丽的风景。学《易》不易,体《易》更难,学而知之《易》理,将其谱写为诗章是难上加难。《易经》可使人上知天文,下知地理,中通人事。诗人秀敏在首句就开宗明义,说《易经》(变)为“中华大道源”是非常恰如其分的。


“转化经纶律”:《系辞传》中说:“《易》与天地准,故能弥纶天地之道。”虽然《易》能够“弥纶天地之道”,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够小心求证,大胆实践的话,那么《易》作为一种哲学是一个挂空的概念。学《易》者不能死学《易》,也不能学死《易》。《易》学本身就是“活着的哲学”,它与“东向而望,不见西墙”的西方的苏格拉底等的哲学体系以及佛学体系为“死了的哲学”更是南辕北辙,不可久处。诗人秀敏所言的“转化”为可遵循的“律”就是要将这样的哲学概念逐渐向下落实,用于人、事、物上,使这个“大道”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极大的作用。


“周绕清虚动不居,刚易柔相吸”:有了前两句的很好的铺垫,自然就过度道诗的宗旨之上了。这两句是真正言说到了“变易”的方面——方式和原因。《系辞传》里有“《易》之为书也不可远,为道也屡迁,变动不居,周流六虚。”这就是“周绕清虚动不居”的最好解释,其中“动”与“不居”从动作上和位置上来解释“变”的。“六虚”即是六个爻位,六个爻位虚位以待,数往者来,知来者逆。“周绕”还有上下、左右、前后六方之义,“变”之象可谓无所不包,“变”之思无所不及。《系辞传》说“上下无常,刚柔相易”,还有“刚柔相摩,八卦相荡。鼓之以雷霆,润之以风雨。”《说卦传》中也说“是以立天之道,曰阴与阳;立地之道,曰柔与刚;立人之道,曰仁与义。……分阴分阳,迭用柔刚”,这就是诗中所说的“刚易柔相吸”的道理,诗人实质上从阴阳转化的角度来进一步说明“变”的方式。


词的上阙主要从 “易象”将“变”之道和“变”之魂的,很显然词的下阙是从 “易理”来进行阐述了。这样的写法暗合了《易》。《系辞传》有“易者,象也;象也者,像也。”的说法,后来的《易》学大家们就提出了“易象唯先”的主张。我想这样的写法是诗人的“无意之中的有意”,是体“易”深厚的象征。


“阴阳化生通”:“ 一阴一阳之谓道。”阴阳是构成《易》的宇宙模型的两种基本元素,阴阳有相反、相依、转化的特征,所谓“孤阴不生,独阳不长”即是特例。所以才有“生生之谓易”的说法。生生不息,转化不止,变化无穷。变能生通,这是从阴阳之道体变化之理。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为什么要说“生生之谓易”,而不说“生死之谓易”或者“死生之谓易”呢?在《系辞传》里也确实说过“原始反终,故知死生之说”,但是这里的“死”不是说“死”的原理和状态,而是将其作为“生”的终点和始点来研究的。因此《易经》是“活着的人生哲学”一点疑义都不应该有,这是一部告诉大家如何趋吉避凶,如何做人做事,如何慎终如始,即是按《文言传》所说的“知至至之,可以几也;知终终之,可以存义也。”


“唯变升舒碧”:《易》有“ 不可为典要,唯变所适。”的性质,掌握了《易》的“变化之理”,“ 升舒碧”之词确达。子曰:“知变化之道者,其知神之所为乎。”这里的“神”是“神以知来,知以藏往”的“神”,而非“鬼神”之“神”。 “子不语怪力乱神。”即为此证。


“圆上方流动无体”: “蓍之德圆而神,卦之德方以知”圆通神妙,方正睿智,上下变动,刚柔相易,所以才有“神无方而易无体”,这也是“变”之理。


“万久无恒日”:这是“变”造成的必然结果,也是“变”的原因所在。这里涉及到“时间之数”与“空间之数”,时空在变万事万物在变,万事万物随时空在变。《易》就是研究“变”的哲学,如果万事万物不发生变化了,“易”可能也就不存在了。所以说“变·易经之魂”总括在“万久无恒日”上,该词的主旨就明确无误了。


“万久无恒日”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旁证:


1、“《乾》之策二百一十有六,《坤》之策百四十有四,凡三百六十,当期之日。二篇之策,万有一千五百二十,当万物之数也。”这是蓍法,其复杂程度非一句两句话说得明白。

蓍是卦的来源,是《易》的起始,来源就如此复杂也注定了现象和物理的复杂,当然复杂的万事万物也只有这样才能显示。


2、《易》始于阴阳,纳于五行,现于三才。阴阳盘旋构成太极,因此有“易有太极,是生两仪,两仪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,八卦定吉凶,吉凶生大业。”卦有五行属性,五行又对应五方、五脏、五谷、五音、五神、五星……万事万物莫不归于五行之中,佛家所说的“跳出三界外,不在五行中”即是指此。《说卦传》中有“兼三才而两之,故易六画而成卦。”《系辞传》中有“有天道焉,有人道焉,有地道焉。兼三才而两之,故六。六者非它也,三材之道也。”可见,三才是指天、地、人三才,初爻与二爻是地,三与四爻是人,五与上爻是天。阴阳、五行、三才相互交织在一个卦中,可见卦的指意有多么复杂了。


3、与事物想联系卦象有着复杂卦变(之卦)。比如旁通、互卦、上下易象、反卦等等。


4、爻象的“时空之数”变化的复杂。比如静、动爻的原理,万事万物的运行阶段等。恰如《系辞传》所言:“爻象动乎内,吉凶现乎外。”


5、纳天干与地支。天干与地支有纪年、即时的功能,天干与地支本身还有阴阳、五行的属性。

……


这些复杂的《易》系统皆来自万事万物的“万久无恒日”,这也是《易》的灵魂归属地,也是我们学《易》的落脚点。


诗人秀敏的《卜算子·易经撷英 变·易经之魂》 之词每个词句都有她的源头,都是引经据典的结果。把复杂的而难懂的《易》变为使人能够体会得出的词句,这是诗人的能力所在。读了诗人秀敏的“易经撷英”一系列的诗词,使我非常激动,我体会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,那是一种久远的美好的灵魂在向我呼唤。我仿佛变成了乐尊,看到鸣沙山上千佛闪耀,心有所悟,于是,凿下第一个石窟!


觉得不错,我要赞赏

赞赏记录:¥15.00(2次)
2020-01-08

秀敏

¥10.00
2020-01-07

火烧云

¥5.00
词友评论
百花絮: 再品似再见卦爻,亦对词更加开误!皆赞!
2020-04-14 23:12:44
秀敏: 赞!心❤ 有灵犀,催吾奋进!
2020-01-08 14:14:29
凡希牛翁: @田先生真功夫文章佳评↖(^ω^)↗@秀敏诗友文笔"易经之魂“凡希学习中。大赞二位
2020-01-08 13:18:49
双魚: 子夜静读,滤心清神。
2020-01-07 23:50:50
火烧云: 欣赏先生佳品,为“乐尊”点赞!
2020-01-07 19:45:57
主办单位:中华诗词学会企业家工委会
京ICP备18058427号-1
投稿邮箱:zhonguoci@126.com 投稿审核时间:9:00-17:00
授权法律顾问单位:北京桂佳律师事务所
北京无戏天下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
中国词网
中国词网

微信扫码关注

网站建设:蓝杉互动

觉得不错,我要赞赏!

1元

2元

5元

10元

我要赞赏
注:您的赞赏,中国词网将收取30%用于诗歌公益活动和平台运营,70%将用于支持作者的创作。如果您已赞赏成功,但本平台未显示赞赏记录的,请将付款页面截图发至:zhonguoci@126.com。